PART TWO

无敌少年

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两个少年无数个节假日的伏案攻坚。让我们来认识下这两个“无敌少年”吧。

杨睿行

航空爱好者、有固定翼航模、穿越机飞行经验,dcs小白。负责打印件建模、CAD绘制、配套测试系统搭建、项目管理及采购、资源后勤支持。

张子墨

热爱航空航天,固定翼航模、穿越机、坎巴拉资深爱好者。负责构型、总体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机械结构设计、火箭总装。

PART THREE

探索永无止境

第一代火箭实物

Q

网上也有很多中学生手搓火箭的新闻,你们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子墨:基于比赛用发动机高推重比,低比冲,差干质比的特性,我们着重于研发大气层内可实现的多级分级系统,极大提高火箭速度增量。通过三根引导杆形成的滑轨结构,使气动翼面全程不分离,保持全程高度静稳定性,避免了传统探空火箭发动机与气动面连接,同时还要保持静稳定而使用多组气动翼面形成的“叠叠乐”状态,减少火箭结构质量和气动阻力。

A

最终火箭模型

Q

最大的技术难度是什么?

张子墨:主要是如何让暴露在火箭尾焰中被灼烧的箭体保持结构完好,我们的尾翼使用了铜蒙皮抵御高温。

A

Q

该构型设计是否具备扩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张子墨:基本不具备。对于体型更大的固体火箭,其燃烧时间过长,滑轨结构如果使用廉价材料不进行主动散热几乎不可能撑过全程燃烧,更大的固体发动机干质比更优,进行分级带来的速度增量收益小,使用主动散热会增加死重,抵消分级的速度增量优势。而使用贵金属制造滑轨增加的经费足够购置规模更大的发动机。对于液体发动机,虽然可以直接引入燃料对滑轨散热,但液体发动机的发动机和燃料分离,总成的推重比和质量不强相关,比起使用大量高推重比的小分级,直接使用一级离开低层大气是更合理的选择,即使必须要分级,液体燃料具有流动性,环形供油或丢发动机也比进行此类分级更具效率。因此,此构型完全是基于比赛要求的高度特化设计,也在当前赛规下取得了最优射高,为了避免后续的比赛出现抄袭和同质化问题,我们将对所有相关设计进行开源。

A

Q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睿行:在整个项目中,我们都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我们以目标为导向,把控时间点和进程、进行风险控制、遇到问题需要快速决断等等。在亲历亲为各种事情中,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非常难得的锻炼。

A

Q

项目中有没有难忘的事情?

杨睿行: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构型上,解决了尾翼的防灼烧,但忘记了粘接工艺问题;还有首次试飞时发动机两级点火失败,点火稳定性存在问题。最难忘的首次试飞我们都没有经验,放置完火箭倒计时只剩10秒,属实是一次非常惊险的经历,有种“拆弹”的既视感,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

A

Q

你们想跟学弟学妹说些什么?

杨睿行:成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团结会帮助团队激发出潜能。

A

PART FOUR

家长说

杨睿行妈妈:兴趣是孩子学习道路上最好的驱动力,专注是他战胜困难最强大的武器。作为家长,我们始终尊重并呵护这份兴趣。也感谢学校和老师,为孩子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张子墨妈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无非是不泼冷水,他需要帮忙时搭把手,他有小成就时跟着乐,再尽量提供些力所能及的支持。他初中、高中都遇上了特别好的老师,给他提供便利条件。说到底,靠的是孩子自己肯钻研,老师们乐于托举。

老师说

马晓欣(航空航天高研实验室指导老师):

从他们决定参加比赛开始,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来实验室,这半年的周末我基本也在陪着他们。尽管很累,但我依然很感谢他们,他们的热爱和执着给我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多激情和希望。

孙志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教授,英才计划导师):

他们已经掌握了火箭的真谛,达到当年的冯布劳恩的水平。

火箭少年的背后,是他们的热爱和专注,是家长默默的支持,是学校老师、氛围、资源的保障,是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加油吧,孩子们,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强国靠你们啦!

图文:马晓欣、杨睿行、张子墨

审核:王雱

编辑:张睿

热烈祝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